人類首次在河外星系內發現行星


人們一直相信,遙遠的河外星系裡也有行星,但缺少觀測證據。主要原因是它們太過遙遠。然而近日,以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的戴新宇和艾戈度·加利士(Eduardo Guerras)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通過分析類星體影像在經過多重重力透鏡效應作用後在光譜中呈現出來的特殊變化,偵測到了大批存在於遙遠河外星系中的行星。

研究對像是一個四重的重力透鏡系統,編號為RXJ 1131−1231,距地球約三十八億光年。其後方類星體的光在前方透鏡星系的重力作用下,在透鏡星系周圍形成了四個虛像。而透鏡星系區域內的鄰近恆星重力再次作用在這些虛像上,進一步形成了微重力透鏡效應。這樣的多重重力透鏡效應被稱為類星體微引力透鏡,能夠用於測定類星體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積吸盤的結構,以及透鏡星系中的質量分佈特點。

研究人員在進行了深入而細緻的偵測後發現,在較小的尺度上,行星的重力場為重力透鏡的總體效應貢獻了自己的份額。這些行星存在於充當透鏡的星系中,大多是沒有母星的流浪行星,普通行星的貢獻則很少。

和在銀河系中一樣,流浪行星這一族群很難加以精確界定。這些逡巡的行星和主序星的數量比大於二千,總體質量至少是星系暈質量的萬分之一倍,個體質量位於月球和木星之間。也就是說,在這個透鏡星系中,每存在一顆主序恆星,相應的就會存在二千個個體質量在月球和木星之間的流浪行星。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星空天文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