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山水地圖》印證明絲路上古代天文學的細節
2017年11月30日,北京故宮博物院獲捐了一幅極富珍貴歷史價值的文物:明代的《絲路山水地圖》,這件文物上世紀30年代左右曾流失日本。
《絲路山水地圖》繪於絹本之上,幅寬0.59米、全長30.12米,是一幅繪製於明代中後期,應為內府使用的青綠山水手捲。它描繪了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的麥加)的遼闊地域範圍。全卷共畫出了211個地理坐標,標註了中國的敦煌和伊朗的伊斯法罕等許多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所有城池名稱均以中文標註,嘉峪關以西城池名稱譯自突厥、蒙古、波斯、阿拉伯、亞美尼亞語等多種異域語言的漢字。
《絲路山水地圖》中不乏與古代天文學的細節,圖中的望星樓,指的就是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兀魯伯天文台(Ulugh Beg Ohservatory)。
明萬曆年間意大利人利瑪竇來到中國,1584年(萬曆十二年)繪製了《萬國圖誌》。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利瑪竇到達北京師奉獻此圖,後被稱為《坤輿萬國全圖》。此圖的世界為橢圓形,附帶一些天文圖和地理圖:右上角有九重天圖,右下角有天地儀圖,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圖和日、月食圖,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圖和中氣圖;另有量天尺圖附於主圖內左下方。利瑪竇的繪製地圖方法,後來被明朝政府接受,並大量刊印複製,將西方繪製地圖的方法成為後世的主要製圖之法。而這件《絲路山水地圖》的繪製尚未具有橢圓形地球基本形狀,也沒有比例的計算標尺,是以中國傳統手捲形式繪製。因此,對《絲路山水地圖》的斷代下限應為萬曆朝之前。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古籍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