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天文台科研團隊發現新型的恆星爆發

J162117爆發前的完整光變曲線
雲南天文台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該項工作對一顆奇特的密近雙星J162117進行觀測和分析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恆星爆發,這類爆發由白矮星的突發式吸積引起,這種突發式的吸積又與伴星的磁活動相關聯。

J162117是一個由國際巡天發現的短週期密近雙星系統,兩顆子星相互繞轉一周的時間約為5小時。由於較短的軌道周期以及EW型的光變行為,該系統最初被認為是一顆位於短週期截止附近的相接雙星。然而,2016年6月3日國際同行報導了該星存在振幅約為兩個星等的恆星爆發。隨後的光譜觀測表明它是一顆由白矮星和K型主序星組成的雙星系統。因此,研究者們將此爆發歸類為矮新星爆發。然而,與正常的矮新星型激變變星相比,J162117表現出許多異常之處,例如爆發期間主食變深而次食變淺以及極低的爆發振幅等。這些特性表明J162117是一顆特殊的瞬變天體,其爆發的物理機制仍十分不清楚。

雲南天文台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的錢聲幫研究員和韓忠濤博士等利用一批國內外小口徑望遠鏡對J162117進行持續監測,獲得了大量處於爆發前、爆發期間和爆發後的多波段光變曲線。顯示了該星爆發前的BVR三個波段的完整光變曲線以及相應顏色曲線。掩食輪廓和顏色曲線揭示了它是一顆分離的白矮星雙星,白矮星周圍沒有吸積盤,揭示了J162117不是一顆矮新星。也表明了該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並沒有從伴星吸積物質,它的爆發並不是矮新星型爆發。光變曲線展現出明顯的不對稱性並伴隨著微小振幅的光學耀斑,這些說明K型次星存在顯著的磁活動。

這些發現使得J162117成為研究恆星磁活動、白矮星物質吸積以及恆星磁活動對物質吸積的影響等天體物理過程的絕佳天然實驗室,相關結果對進一步探討激變雙星演化和爆發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