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文學家對太陽磁場生成及演變找到新發現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的太陽磁場硏究團隊
台灣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博士生黃冠瀚與其共同指導的林佳賢副教授和李羅權院士三人,從四十年來的太陽磁場資料分析,為太陽磁場生成及演變找到新發現,從原有蝴蝶圖,進化到蛇形圖。

太陽磁極約每十一年翻轉一次,但是有別於在地球上人們可以運用海洋地殼等古地磁學的證據來準確推斷地磁變化的原因,因為太陽本身的環境加上科技的限制,在太陽磁場的研究之中,並沒有太多直接的證據可以精準推斷太陽磁極變化的原因,因此尋找太陽磁場的成因及演化,成為許多科學家一直以來的研究目標。

林佳賢副教授表示,該團隊運用了四十年(三個半太陽周期)的太陽磁場資料來研究日冕洞面積隨時間的變化。把相同緯度相同時間點的日冕洞面積沿著經度全部加起來,製造出一種時間-緯度的面積變化圖。從花費許多心思的圖表中,可發現當太陽從一個周期變化到下一個周期時,開放磁區會從太陽的一極穿過赤道移至另一極,因而造成太陽磁極反轉。從這些觀測到的現象及數據,可被用來檢驗目前有關太陽磁場生成及演變的理論,甚至修正原有的模型及理論,對了解太陽磁場有極大的幫助!

【圖、文:節錄自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科學報導》期刊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