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可能曾經是一些巨大泥球

畫家筆下的隼鳥二號收集來自小行星的樣本
一項研究發現,在小行星出現前,圍繞太陽系飛速運轉的巨大泥球曾存在過。現時最常見的小行星是碳質小行星,它們可能向地球輸送了水和有機分子,甚至可能是岩質小行星的前身。研究認為,此類小行星形成於令太陽系誕生的緻密氣體和塵埃盤中的冰、塵土和稱為隕石球粒的礦物質。不過關於碳質小行星的歷史目前知之甚少,並且它們擁有一些無法解釋的特徵。這些岩石似乎是在相對較低和一致的溫度下被改變的,因此它們肯定擁有某種方式從內部失去熱量。一些人提出,早期小行星內部流動的水令它們冷卻,但可溶性元素似乎並未到處移動。而如果水曾經存在過,這應該是意料中的事情。

來自澳洲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的菲利普·布蘭德(Philip Bland)和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行星科學研究所的布賴恩·特拉維斯(Bryan Travis)表示,將早期小行星模型化為泥球看上去更加合理。

布蘭德指出,當冰、塵埃和隕石球粒聚集在一起時,它們並未在壓力的作用下被直接壓縮成岩石。相反,冰被塵埃和氣體中存在的衰變放射性原子融化,從而將上述混合物變成泥球。

他們的模型表明,這些泥球小行星可能是由太陽形成後殘留的粉末狀物質構成的。同時,這種傳導使小行星內部很容易失去熱量。可溶性和不可溶性元素被混合在一起,從而保存了小行星的原始化學物質。泥球隨後變成岩石,而這可能是在小行星一旦變得足夠大便會產生的重力壓力的輔助下形成的。

【圖: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