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的局部螺旋結構有望重新繪畫
一隊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觀測站站長,天文學家徐燁博士為首的貝塞爾測量(Bar and Spiral Structure Legacy Survey,簡稱 BeSSeL Survey)團隊,通過研究發現:銀河系的主體結構不僅有光滑規則的旋臂,還擁有從旋臂上凸起的分叉甚至是橋樑。
銀河系是一個由千億顆恆星和數不清的星際物質組成的旋渦星系,由一個銀心和兩條或者四條旋臂構成。旋臂是旋渦星系的一種特徵結構,那一條條發亮的環帶,從中心深處,互相繞著直到星系邊緣。旋臂上的亮點就是一個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這項硏究集中在6.7 GHz的甲醇(CH3OH)和22 GHz的水(H2O)激微波(maser)是與知名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域來源,如超小型HII區和明亮的遠紅外源有關。
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就處在一大堆年輕恆星構成的物質團的最內側,這個恆星物質團因為與獵戶星協臨近,常被稱作本地臂或者獵戶臂。處於銀河系內的我們很難一覽它的全貌。不過,只要能精準地測量出銀河系旋臂上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距離,就如同釘上了一顆釘子,而一個個釘子匯集起來就可以繪製出銀河系的旋臂形狀。
【圖、文:節譯自美國科學促進會網頁及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科學進展》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