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太陽活動極弱期的磁場其實反而是在極盛期
太陽黑子有個平均約十一年的活動周期,在此十一年內,從極小期的黑子數量幾近於無,逐漸增加,至極大期之後數量逐漸下降,最後再度回到極小期;太陽上其他活動的發生頻率與規模也於黑子數量變化成正比。不過,每個黑子周期的狀況其實都不太相同,意即將時間尺度拉長之後,還有長期的變化,有科學家認為這種太陽活動的長期變化可能與地球氣候變遷有關。
芬蘭赫爾辛基的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電腦科學系及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ar System Research)ReSoLVE卓越研究中心(ReSoLVE Centre of Excellence)的馬里·凱皮萊(Maarit Käpylä)等人組成的DYNAMO研究小組,利用全球各地的超級電腦進行長達六個月的聯合演算,希望瞭解引起太陽活動長期變化的物理機制,然後能藉此進一步瞭解地球與太空的氣候變化。
然而,這項耗時頗長的數值演算結果,最讓Käpylä等人驚訝的,卻是關於太陽活動的極弱期(grand minima),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一般認為在太陽活動極弱期的時候,是因為太陽磁場很衰弱,弱到無法產生太陽黑子或其他太陽活動。但是凱皮萊等人的演算結果卻顯示在蒙德極小期時,太陽磁場其實是處在最強盛的時期。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