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台研究人員測量銀河系內行星狀星雲的運動學距離

行星狀星雲的圖像及其中性氫吸收光譜
國家天文台的研究人員最近完成了一批行星狀星雲的運動學距離測量工作,將一批行星狀星雲的距離測量精度比提高了兩到三倍,為更加準確地研究這些行星狀星雲的更多物理性質奠定了基礎。

行星狀星雲是研究恆星演化、星際介質與星系化學形成歷史與演化等問題的重要探針。而距離則是行星狀星雲的基本物理參數,對研究其大小、光度、電離質量、形成率、空間密度和在銀河系內的分佈等性質至關重要。對河內行星狀星雲距離的研究已有幾十年曆史,但其測距結果的準確性普遍偏低。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大約三千五百個行星狀星雲,雖然約三分之一行星狀星雲的距離得到估算,但僅有約三十個行星狀星雲的距離有較好的測定(即不確定度在20%以內),絕大多數的距離測量可靠性都很低。 

距離測量的準確度嚴重束縛了對行星狀星雲其它物理性質的準確研究。為了提高測距結果的可靠性,天體物理綜合團組的博士研究生楊嬡媛同導師及同組的同事一起,對此課題作了一年多的研究, 將田文武研究員和Leahy教授於2007年改進的中性氫吸收譜測距法運用到一些射電較亮的行星狀星雲上,分析了位於國際銀道面射電巡天中流量大於80mJy的行星狀星雲的中性氫吸收發射光譜,並結合相應的CO分子觀測譜線,最終得到十三個行星狀星雲的運動學距離,這些距離的不確定度在10%至50%之間。因為我們新的距離測量,天體G030.2-00.1也不在認為是行星狀星雲了。新的更準確的距離參數為更深入研究這些行星狀星雲奠定了基礎。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