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等對圖塔蒂斯小行星研究又獲重要進展
圖塔蒂斯(4179 Toutatis)是目前最大的一顆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在2012年之前每四年會接近一次地球。近地天體撞擊地球時常發生, 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隕石事件,致使1200人受傷,近3000座建築受損。據估計在地球附近存在數百萬顆幾十米大小未被發現的近地天體,它們構成了地球與人類生存的長期隱患。因此,組建地基與空基跟踪監測網開展近地天體預警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同時嫦娥二號的飛越探測及未來的小行星深空探測亦有助於了解其基本特性,便於將來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來消除威脅。 在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利用嫦娥二號探測數據,在圖塔蒂斯小行星表面共識別出200多個碎石,大小從10米到61米不等。對碎石的累積大小頻率分佈統計顯示,它們呈現較陡的斜率(-4.4 ± 0.1),表明自形成以後遭受了較高程度的破碎過程,或來自後續撞擊改造,或來自小行星表面晝夜溫差變化引起的熱疲勞(Thermal fatigue)。研究表明,大部分大於20米的碎石不是小行星表面撞擊過程形成的濺射物,而是圖塔蒂斯小行星母體形成時的殘留碎片。這為其碎石堆(Rubble-pile)的結構成因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此外,撞擊坑的累積大小頻率分佈圖顯示,圖塔蒂斯表面的撞擊坑保留年齡約為16億年。與日本隼鳥號探測的絲川小行星(Itokawa)相比,同樣作為近地小天體,圖塔蒂斯和絲川小行星表面的碎石均相對均勻分佈,而不是集中在撞擊坑的周圍。不同的是,圖塔蒂斯表面的碎石分佈斜率陡得多,可能與熱疲勞過程有關。該項成果為研究小行星的形成演化和撞擊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 【圖、文:節錄自紫金山天文台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