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揭露遙遠星系中新恆星形成速率極快

遙遠星系中新恆星被分子氣體和塵埃包圍
研究學者發現:距今約90億年前的星系,形成恆星的速度極快,遠非現今所見星系可比擬。 天文學家一般相信:絕大部分恆星應是處在「主序帶(main sequence)」中,因此星系質量愈大,形成新恆星的效率也愈高。然而,偶爾會有個星系並不遵循此「通則」,而是顯現出其新恆星大量誕生的星遽增(starburst)狀況,使其比其他星系看起來還明亮些。通常兩個大型星系互撞是引起這種星遽增現象的主因,而星系中巨分子雲(giant molecular cloud)內的低溫氣體正是維持如此高恆星誕生率所需的原料。 讓天文學家疑惑之處在於:這些早期宇宙中的星遽增星系是否都有過剩的氣體作為供應源?還是星系轉換氣體更有效率的結果? 科維理宇宙物理數學研究所(Kavli Institute for the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of the Universe)的約翰·西爾弗曼(John Silverman)等人,利用位在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研究7個星遽增星系中的一氧化碳(CO)含量,這7個星系都位在宇宙年僅40億歲左右的時期中,相當於距今約90億年前。 結果發現即使這些星系的產星率仍然很高,但星系中的一氧化碳氣體的輻射量已經降低了。這觀測結果與那些鄰近的星遽增星系類似,但它們的氣體消耗量卻沒有如預期的那樣快。這顯示氣體轉換效率可能會逐漸增加,而效率增加幅度或許與星系內恆星形成速率比一般平均高多少而定。 【圖: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