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系外行星的科學家有望摘得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獎的獎牌
今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最早將於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6日11時45分(香港時間17時45分)公佈。多名科學家預計,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很大機會頒給天文學領域的成就,其中尤以系外行星的發現最具得到物理學獎的可能。 在2007年以來的這八年裡,凝聚態物理領域的工作共奪得了三次諾貝爾獎,獲獎次數在四領域中最多,分別是2007年的巨磁阻效應、2010年的石墨烯和2014年的藍光二極管;高能物理(粒子物理)領域(2008年的自發對稱破缺機制和2013年的希格斯機制)和原子分子與光物理領域(2009年的光纖、CCD和2012年的單量子操控)分別獲得兩次諾獎,而天體物理只得到過一次,即2011年的宇宙加速膨脹。因此從領域輪換上看,今年是天體物理年的可能性最大。而且,近幾十年來,天體物理領域已累積了不少重大發現,如係外行星的發現、多項宇宙學參數的確定、暗物質存在證據的發現等。 諾貝爾獎得主人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參考譽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的過往獲獎名單。從2004年第一屆頒獎以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邵逸夫獎已發展成為和諾貝爾獎一樣有影響力的國際大獎,而且時常其中一個獎的獲獎者會成為另一個的風向標。比如,2006年因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而發現宇宙加速膨脹獲頒邵逸夫天文學獎的三位科學家 Saul Perlmutter、Brian P. Schmidt 和 Adam G. Riess,於2011年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此看來,前述的 Michel Mayor 和 Geoffrey Marcy 曾共同獲得2005年的邵逸夫天文學獎,而 William J. Borucki剛於今年6月獲得2015年的邵逸夫天文學獎。如果地外行星的發現摘得今年諾貝爾獎,那麼很可能由這三個人分享。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丁洪表示,即便系外行星的發現沒有在今年拿到諾貝爾獎,不久的將來也一定能拿到,因為發現系外行星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圖、文:節錄自《賽先生》網頁潘穎原創文章;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賽先生》網頁由三位中國國內外頂尖科學家:饒毅、魯白和謝宇做主編,旨在與科學同行。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