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為尋找第一代恆星灰燼提供重要數據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員唐曉東首次在星體能區測量了碳12(12C)鎂23(23Mg)的反應機率,為尋找宇宙中第一代恆星的灰燼提供了重要實驗數據。 大爆炸後四億年,宇宙中誕生了第一代恆星。理論預言,在這些星體熔爐中,原子核反應將大爆炸產生的氫和氦熔合成更重的元素,而其燃燒剩下的灰燼具有一種獨特的元素豐度分佈,這對認識第一代恆星性質及第一代星系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眾多原子核反應中,12C和23Mg反應機率對認識理論預言的元素豐度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在星體環境下,由於該反應機率很低,各種理論預言存在很大分歧。 由唐曉東和美國勞倫斯利物莫國家實驗室博士布赫共同帶領的核天體物理團隊成員,來自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澳洲莫納什大學、匈牙利科學院、瑞士巴塞爾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等十家科研單位。他們利用實驗室中的低能加速器以及低本底碳靶和靈敏中子探測器,首次在星體能區對該反應機率進行了測量,達到天體物理學家要求的精度,由此更加精確地預言了第一代恆星灰燼的元素豐度分佈,為尋找第一代恆星的印記提供了堅實基礎。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