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歷史

1990 年
本會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消閒博覽」,參觀人數達十萬多人。
本會向《科學與科幻叢刊》提供天文稿件。 本會成立推廣部。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先後兩年參加政務處舉辦的「中秋彩燈晚會」,讓市民通過望遠鏡了解月球,也參與舉辦暑期青少年活動。
本會向政府租得前壁屋公立小學,投資約十萬港元改建成壁屋天文教育中心,成為本會另一主要活動及觀測場地。
本會流星雨組組長提出「香港是個隕石坑」的假說,並得到中國地質學家的支持,聯名於1992年的加拿大「國際巨大隕石撞擊及行星演化學術會議」上發表。同年流星雨組應用了調頻波段觀測流星雨的技術,並獲得成功。
1991年
會內舉辦「全能天文領袖訓練課程」,在天文理論、觀測、領袖才能等方面,既重理論又重實習來培訓工作人員。其實,本會自成立以來,在天文教育及普及方面可說不遺餘力,本會到學校、社區中心、社團、圖書館、青年會、營地等機構主講的天文課程和觀星營數不勝數,在本會每年的《會務報告》中便可見一斑。本會除了向華僑日報主編「天文版」外,亦曾向大公報及晶報定期提供天文稿件。 學術統籌處改組成為學術部。
本會組織了37人的龐大日全食觀測隊到夏威夷觀測日全食,非常成功。另一組會員到墨西哥觀測也獲成功。 本會掩星組成為美國太空總署人造衛星觀測計劃資料分發第1139分站。同年並向中國業餘天文學家發佈掩星資料。
本會天體運動組成功把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導星星表轉入軟磁盤,使本會掌握可達16等的星圖作為各項研究之用。 89年的學術交流營上發表的文章於1991年結集出版──《香港天文學術論文集II》。《文集》寄國內天文台,中、港、台、澳的天文組織及世界性業餘組織。並再辦學術交流營––––「91天文學術交流營」,希望把交流營辦成每兩年一次,成為東南亞地區的華裔業餘天文學家發表觀測報告及學術文章的聚會。今次交流營有來自中、港、澳十二個單位的120名同好參加,並首次邀請到中國天文學會秘書長、紫金山天文台台長張和祺教授和常務秘書長吳美霞博士來港參加交流營並發表文章,開展了中國天文學會與本會的聯繫。交流營中還有首次港、澳兩地,四個公開天文會社聚頭交換辦會心得的研討會,對促進港、澳兩地的天文事業有一定裨益。
本會邀請兩名中國隕石坑專家吳思本副教授及傅成義老師來港,合作研究香港隕石坑。上發表本會之觀測及研究的報告。
本會通過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及中國天文學會向中國五名業餘人士送出望遠鏡套件及掩星資料,鼓勵他們開展掩星觀測。
本會再次參予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消閒博覽」;並與本港其他十二個機構合辦「中國航天科技展覽會」,兩個展覽會的參觀人數均達十萬人。
1992年
學術部與香港太空館合作於暑假期內舉行八講中級觀測課程,內容遍及天文學的各個領域。 向上海市少年天文愛好者協會提供星表。
2月,本會掩星組出版《92年掩星觀測補充手冊》,內容達國際級水平,供國內外天文同好使用。
本會引入全球人造衛星定位系統,使每一個觀測點得到準確定位。同年購置人造衛星氣象資料截收儀器,可得到本區的雲量分佈資料以配合觀測活動。 掩星組引進高靈敏度的CCD電視攝象系統,加上時間產生器作掩星記錄。此外,亦引進SBIG的ST-6靜態CCD攝影機,以便進行食變星的光度、時間的變化記錄。
本會兩名會員參加國際天文聯會(IAU)於北京舉行的「國際年青天文學家學習班」,並把其課程材料於會內舉行「基礎天文學課程」。 本會會長出席了北京的中國天文學會70周年紀念活動,和參加「天文教育研討會」,本會在研討會中發表一份有關本會培訓天文領袖的文章,並與世界各地天文台負責天文教育的人士交流心得。
1993年
7月,壁屋天文教育中心正式開幕,內設17.5吋反射及10吋折反射天文望遠鏡,成為本會會員及本港市民一個學習及觀測天文學的好地方,把本會的天文教育工作推向一個新里程。
本會從國際天文聯會(IAU)得到了一套大學程度的天文教材及實習資料,在會內舉辦「基礎天文學課程」,有系統地提升會員的天文知識,培訓會員成為一個業餘天文學家。
本會獲美國西岸的太平洋天文學會受權,出版該會的季刊「The Universe in the Classroom」的中文版本,並命名為《天文教室》。此季刊已在世界多個地方作不同語言的發行。《天文教室》對本會在推動學界天文方面的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自94年9月出版第一期起,每年出版四期直至今天。每期印數達1800份,寄發對象為天文及科學學會、負責統籌課外活動的老師、本港各天文會社、中六學生及本會會員。
本會多屆會長梁淦章加入了國際天文聯會(IAU)的Commission 46有關天文教育的專責委員會,這對本會在港的天文教育工作有很大幫助。
由幾位熱心會員送出的17.5吋牛頓反射望遠鏡,更成為當時全港最大的天文望遠鏡,此鏡一直安置於壁屋天文教育中心。
年初,雲南天文台派員來港,開展了雲台與本會之聯系。
本會與澳門業餘天文學會合作,測量1992t彗星的位置及計算其軌道根數。
年底,本會與港大物理系共商重修由廖慶齊先生送與物理系的12.5吋反射鏡。 另一方面本會會員不斷取得天文專業的博士學位,所以在1993年本會邀請了四位擁有博士學位的會員作為本會的學術部顧問,他們是陳少娟博士、周海峰博士、李惠生博士及黃元華博士,以加強本會之天文研究能力。
1994年
1月,掩星組由國際掩食計時協會(IOTA)授權,代替美國海軍天文台,計算和發放月掩星、行星及小行星、彗星掩星和預報,並發送給予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及外蒙古地區的天文台和掩星觀測者。
7月,舉世觸目的天文奇景–– SL-9彗星撞擊木星,本會當然不會錯過觀測機會。在會方特別安排下,一連七天晚上開放壁屋天文教育中心,使一班熱心會員及新聞界可以目睹此奇觀。此段期間有很多會員完成觀測報告,反應非常滿意。 天體運動組繼續改進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導星星表,並獲得美國太空總署許可,著成「佩蓮星表」星圖,並替友會安裝此程式在電腦使用。 邀請會員賀文亮律師,擔任本會名譽法律顧問。同年更邀請了鄭廣生教授、楊健明教授、楊綱凱教授及余燊教授,成為本會名譽顧問,扶助本會發展。令本會名譽顧問增至9人。
1995年
4月在會內成立了「天文教學組」,希望透過一群有志把天文及教學結合的會員,逐步開展天文教學工作,進而發掘有潛質的會員成為天文導師和領袖的目標。
6月,本會與教育署、市政局科學館、可觀自然教育中心等達成協議,聯合舉辦一個研習班,希望提高教師對天文學的興趣,並鼓勵他們在校內舉辦有關天文的活動。此項研習班一經推出便告滿額。
6月,本會與紫金山近地天體科學代表團、理工大學應用物理系,舉辦了學術講座,介紹了紫台於彗星撞木星時所作的研究。
8月首次主辦「星河之旅」觀星營,這是自1983年的天文大會後,本會主辦最大規模的公開天文活動。
10月,掩星組安排往印度及泰國兩地觀看日全食。兩隊觀測隊共五十五人,人數之眾,是天文學會所組織海外觀測團歷年之冠。
1996年
兩位會員代表本會應邀出席中國天文學會在南京舉行的全國會員大會,並於會上向與會代表介紹了香港天文學學術的情況。
1月,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開幕,本會便與可觀中心一同制定一系列的學界天文班。在每年的9月中起至來年5月底的學習年度,本會會派出教學組成員到可觀中心講授講座及指導觀星。此外,本會亦可借用可觀中心舉辦會內的觀星及學習活動。
8月,「21世紀華人天文學研究會」首次在港舉行,本會顧問及八名會員參加了會議,本會顧問及會員均在會上發表文章。
9月,「中學教師天文研習班」再次舉辦,並得到可觀自然教育中心協助,增強了天文實測。此後更每年定期舉行一次。本會透過這這些活動,接觸教育的最前線,並希望通過提高老師對天文學的興趣,從而鼓勵他們在校內支持同學所推動的天文活動。
10月本會組成13人的台灣攝影團到玉山進行天文攝影。
1997年
適逢海爾-博普彗星出現,香港太空館與本會重新編寫《彗星》一書,並加入上網觀測彗星的資料。
1月,成立望遠鏡製作組。這個小組的成員製作出數台0.2至0.5米口徑的「杜蘇式」望遠鏡。
2月本會多名會員在香港成功拍攝得海爾—博普彗星的照片。
春節期間,曾組織了一個觀測團到雲南天文台的麗江觀測站進行觀測。在這次行程中,與雲台進行了交流,亦探討了利用可觀自然教育中心的0.5米望遠鏡進行專業研究的可行性。雲台建議該中心的望遠鏡可進行變星的觀測並願意提供指導。
本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合邀中國著名地震學家徐道一教授來港主持「天文與地球科學關係」的探討。
3月,本會獲北京天文台邀請,派代表以客座研究員身份,加入北京天文台工作人員行列,前往黑龍江省漠河地區,參加由中國天文學會主辦的日全食及海爾—博普彗星的觀測活動,除觀測了日食及彗星外,更能向國內知名的專業天文學家學習,及與國內天文同好交流經驗及心得。
3、4月,先後兩次組成觀測團到台灣及雲南麗江觀看海爾—博普彗星,拍攝其經過近日點前後的變化。
6 月,本會副會長於可觀天文館向「海上學府」的成員介紹中國古代天文學。
8月,出版《香港天文學術論文集(IV)》。
9月,召集近一百名會員參與在可觀中心舉行的月全食觀測,人數之多是近年來之最。可惜當日受到雲層所影響,觀測未能成功。
10月,本會組成「台灣觀星團」,有十數名會員參加,在玉山東埔山莊進行天文攝影,並與台南市天文協會及嘉義市天文協會進行交流。
1998年
1月,觀測月掩土星。是次觀測利用配備Position averaging differential及1/1000秒功能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將其訊號直接輸入攝錄機,以提高有關掩星紀錄的準確性。
2月,本會會員遠赴中美洲加勒比海觀測日全食,他和望遠鏡的照片則刊登於美國《Sky & Telescope》雜誌。
6月,本會正式與雲南天文台及嗇色園可觀天文館簽訂合作計劃,利用天文館的0.5米望遠鏡進行「金牛座T型變星觀測計劃」。雲南天文台派出顧問團到香港,指導利用可觀自然教育中心的望遠鏡進行變星研究。本會會員已經組成觀測、光變曲線數據處理和模型計算小組,積極為觀測工作作好準備。
7月,本會應邀派員出席台灣高雄市天文學會主辦的「海峽兩岸天文推廣教育研討會」。
8月,本會組成13人的日環食觀測團到馬來西亞的馬六甲。 獅子座流星雨回歸,本會派員到太空館、學校及社團,介紹該流星雨,並派發刊有關流星雨的《天文教室》,本會會員亦接受電視、電台和報章的訪問,向市民介紹流星雨知識。
11月,為了迎接獅子座流星雨,本會組織多隊觀測隊,分別在本港及昆明迎接流星雨。11月17日晨,各隊都成功觀測到提早出現的極大流星雨。會員所拍得的獅子座流星雨照片及其餘跡照片,均在美國太空總署相關網頁及香港各大報章刊登,有些則刊登於日本《天文Guide》雜誌。此外本會對是次流星雨將進行詳細研究,研究有:流星數量及光度統計、輻射點位置及面積測量、流星雨高度及光度測量等,所得結果將送交國際流星雨組織。
自11月起,本會向《商報》提供獅子座流星雨的文章起,本會每月向《商報》供稿,出版天文版,提供天文知識、新知及天象資料。
1999年
1月,本會會長拜訪新加坡天文學會,加強兩會間之聯絡與交流。 2月,本會派出代表參加昆明市舉行的「東亞天文學術會議」,與海內外天文學家研討及交流。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