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歷史

1970年
本會在70年開始,直至74年期間便以油印單張出版《天文資料》,免費寄發給會員和各中學的天文學會,並編寫《基本天文學講義》、開辦公開講座,系統地提高會員的天文水平。
同期本會借用了一所補習社的課室作為會議、存放圖書及舉辦活動之用,並利用補習社的天台進行觀測活動。

 

1971年
本會會員以小口徑望遠鏡完成了本會的第一份觀測報告–––「1971年火星大衝觀測報告」。

 

1972年
本會會員攜帶望遠鏡,協助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天文班,舉行多次觀測實習,其後該班學員組成第二個天文會社─坐井會。 本會組織了一支共60人,擁有十多支天文望遠鏡的「月全食觀測隊」,在舂坎角配水庫進行觀測。同年又組織了「查亞哥賓尼流星雨」的觀測,兩次活動都鍛煉了我們組織大型觀測活動的能力。 同年我們結集了由70年開始的長期太陽黑子觀測,發覺巨大黑子過日面中心線兩天後,地球的大地震特別多,並把研究結果寄給紫金山天文台;後來蘇聯的天文學家也發現相同的現象。
本會於元朗橫州建築第一個觀測站,設置4吋折射鏡及10吋反射鏡。

 

1973年
為了迎接火星大衝,本會購入4吋折射鏡頭,自行組裝鏡筒及赤道儀,進行火星及月球攝影。
同年高豪德大彗星出現,我們與多間學校組織了長期的觀測活動。
亦在同年成立學術小組、對天文學各個領域分工鑽研。

 

1974年
本會成功觀測了一次月全食,多個觀測項目都能成功。 本會與 “坐井會” 合辦公開訂閱的天文刊物《香港天文通訊》,向本港的天文同好及市民大眾提供天文資料及信息,這份《通訊》開始時以油印形式發行,及至1976年改為本會獨力出版,於1977年改成排字及柯式印刷,最高訂閱人數超過1000人,直至1981年本會調整會務方針,把《通訊》停辦。八年內,共出版《通訊》34期,在本港普及天文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
另外,編寫了《天文望遠鏡的磨製》講義,推動自製望遠鏡的風氣。

 

1975年
為了建立本會之社會形象及推廣學習天文學的風氣,舉行公開的天文攝影比賽和展覽。首先本會舉辦了兩個公開講座介紹天文攝影的方法,並收集及評選合格的天文照片,於香港大會堂高座展覽廳舉行『天文攝影展覽會』。此為本港首個大型天文展覽會,有近萬市民參觀。這次活動不單提高了大眾的天文知識,也鍛煉了本會會員籌辦大型活動的能力。

 

1976年
由太空館開始籌館至1982年的七年期間,本會與太空館在多個地點合辦公開天文講座──天文叢談。每期都由本會會員主持,向市民大眾介紹天文知識或觀測技術,每次聽講人數由五十至二百人不等,視乎舉辦的場地而定。在這幾十個 “叢談” 之中,掀起了本港年青人學習天文學的風氣,聽講的人非常踴躍,經常有不得其門而入的現象。
同年,我們除了觀測威斯彗星之外,還進行了一次「全港光害調查」,研究城市燈光對本港夜空的影響程度,為日後的大型望遠鏡選址作準備。

 

1977年
華僑日報有見及本港年青人學習天文學風氣之盛,遂邀請本會每月主編壹版「天文版」刊於華僑日報之中。本會在「天文版」之中介紹天文知識,天文新知及本港天文動態,直至1991年該報易主轉售的13年中,「天文版」共出版了169期,在本港天文教育史上,寫下輝煌一頁。
本會替《科技世界》雜誌主持「天文信箱」及撰寫天文文章。而本會會員則協助該雜誌的讀者組成本港第三個天文會社–––香港觀天會。
本會在長洲明輝營舉辦了全港首屆「香港天文大會」,讓本港的天文會社、學校的天文學會及各天文同好切磋交流,人數達150人,各團體都攜有天文儀器、相片和學術報告出席大會。
另外,同年我們亦透過會員捐出租金,租用在銅鑼灣前補習社的地點,作為辦事處之用。

 

1978年
我們排字編印了《月食觀測手冊》,公開售賣給市民,為本會首本發行書藉。
本會舉辦了兩次講座及一次「天文研習營」,讓本港各會社、中學及社區中心的天文領袖,交換有關管理學會或天文小組的心得。
我們亦自行繪製了五等星圖,供會員及同好使用。
本會成為小童群益會白普理營天文望遠鏡的技術顧問,該營於1985年啟用,配有11吋折反射及4吋折射天文望遠鏡。

 

1979年
本會與太空館合辦了「天文創作比賽及展覽」和「天文攝影比賽及展覽」兩個大型天文展覽會,兩次均在大會堂低座展覽廳舉行。每次都有近四萬名市民參觀,不單提高了大眾的天文知識,也鍛煉一群熱心會員為會服務。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