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望遠鏡巡天發表首個超新星遺跡源表

SgA 超新星遺跡多波段圖像
有140餘位研究人員參加的費米望遠鏡超新星遺跡項目旨在探索超新星遺跡在高能波段的性質,這有助於科研人員理解超新星遺跡與周圍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及宇宙線的起源。

超新星遺跡是超新星爆發後激波與周圍星際介質相互作用的產物,其輻射主要在射電和X 射線波段,部分也有紅外線和光學輻射. 而近幾年伽馬射線觀測的發展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了解超新星遺蹟的窗口。 如今被普遍接受的超新星遺跡伽馬射線產生機制主要有軔致輻射、同步輻射、逆康普頓散射及中性π介子衰變,前三者為輕子過程,而π 介子衰變為強子過程。軔致輻射與當地粒子的溫度、密度有關,同步輻射與電子的能譜、當地的磁場強度有關,逆康普頓散射與電子的能譜及背景光子能量密度有關,π介子衰變與質子的能譜有關。

自1912年赫斯(Hess)博士發現宇宙線並因此發現獲得NOBEL 物理學獎以來,其起源一直是個謎。 早在1934 年,巴德(Baade)和茲維基(Zwicky)就提出銀河系宇宙線的起源地可能是超新星遺跡。對超新星遺跡高能伽馬射線的觀測,是判別其是否為宇宙線起源地的重要一環。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5月24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增刊》此文章引用國家天文台天體物理綜合研究團組18篇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